今天是

【新疆科技报】新疆农业有“智”更有“质”——来自2021年度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奖成果“农村信息化及智慧农业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的报告

发布者:高志涛发布时间:2022-05-20浏览次数:241


  16年,5840天。这不是一组简单的数字。在数字的背后,是我区农业生产正在逐步实现现代化技术的运用,实现农业机械卫星导航及自动驾驶、农业物联网、农业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使得新疆农业生产有“智”更有“质”。

  从2006年开始,新疆农业大学校长、教授蒋平安带领他的团队,通过16年的研发与创新,让“农村信息化及智慧农业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成果在天山南北星火燎原,实现了智能化耕种、植保、浇水、施肥、防病除害、适时收获、质量安全溯源,为新疆未来农业发展擘画了一幅美好的蓝图。该成果获得2021年度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机械智能化 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从“汗滴禾下土”到“无接触式农业生产”,智慧农机在农业生产中逐渐显露头角,但仍存在作业过程中田间定位误差源多变,难以保证作业精度和机械振动偏差大,控制灵敏度和精准度低的问题。针对此类问题,蒋平安带领团队,开发了农用机械同频振动抑制技术和机械姿态检测技术,让农机的“大脑”更加聪明。

  4月,昌吉市大西渠镇华兴农场的棉田里一派忙碌的景象,一台台装有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系统的播种机往来穿梭,按照预先设定的线路进行精量播种。农场负责人孟德龙说:“农场里70多台拖拉机都安装了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系统,和过去相比,能一次性完成铺膜、铺滴灌带、播种等作业,播种效率翻了一倍,原先每天播种80亩到100亩地,现在每天能播种140亩到160亩地。目前农场10万多亩地已全部播种完毕。”

  4月25日,沙雅县利华棉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陈超告诉记者:“2020年,我们开始与新疆农业大学进行合作,将智慧农机投入生产,让农机有了‘眼睛’,最大限度减少农机作业中的重叠和遗漏,每百亩地可提高5%的土地利用率。棉花成熟后采用机械化采收,减少了成本,提高了收益。”

  物联网规模化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在乌苏市八十四户乡蔬菜基地,每一个番茄大棚的土壤中、棚内、棚膜上都放置了传感器组件,传感器连接平台上显示出此时番茄周围的土壤湿度、空气温度、光照度等几项数据,配合摄像头,全天候对番茄生长环境进行监测。

  4月25日,乌苏市农业农村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站长苗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乌苏市农业农村局在该市一共设置了6个农业物联网数据采集基站,由中央指挥平台统一控制。专家们可远程通过上传的数据随时了解番茄的生长情况,分析生长数据,指导农场工作人员操作,大大提高了番茄的优质率。农民也获得了“千里眼”,可在手机上收到预警信息,足不出户精准管理番茄。

  以前农民都是凭经验凭感觉浇水施肥喷药,有一定的盲目性。但现在应用农业物联网,什么时候浇水,要不要施肥,都由农作物长势说了算,减少了60%至80%的人力资源,每亩地化肥施用量减少了10%至20%,农作物产量每亩能提高5%至10%。

  这一系列的改变都得益于农业物联网技术的使用。蒋平安团队为了让物联网技术进一步在田间地头“落地开花”,惠及更多农民,研发了基于国产嵌入式操作系统的低成本、高性能农业物联网智能控制网关,提出了传输控制参数优化方法,解决了大规模远距离无线电设备接入拥塞的问题。

  信息标准化 助力科学管理决策

  一直以来,我区涉农数据分散,标准化程度低,难以实现全局的、支撑全产业链的农业数据分析挖掘和科学决策;农民信息技术利用能力较弱,配套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

  蒋平安说,团队针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建设了相应的服务体系,推动了我区农业农村信息资源标准化,为信息融通共享和深度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支撑;建立了平台上移、服务下移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实现了信息从机房到地头的信息传递,还通过远程在线教育培训,聚焦“扶志+扶智”,提高了农民的信息获取能力和科学素质。

  目前,研究的相关成果已在全国13个省区推广应用;在新疆累计应用1400余万亩,近三年产生经济效益1.89亿元;累计培训技术人员、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5.69万人次,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们团队针对农业机械卫星导航、农业物联网应用技术、农业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这三个方面开展研究,解决了农村信息化及智慧农业发展中的部分问题。”蒋平安说,“未来我们还将在农业生产中聚焦更多的新技术,为我区农业提供新的生产力。”

       (来源:新疆科技报 作者:梁雯)